作者:趙桂潔(LASG 2012級,碩博研究生)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而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為史上最強的一次,當年,非洲經歷大范圍干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巴西遭受干旱。另外,歷史上超強厄爾尼諾還有兩次,一次為1972-1973年,秘魯經歷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漁業資源驟減,當年呈現全球范圍干旱,糧食大量減產,我國北方也發生大面積水資源短缺;另外一次為1982-1983年,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那么厄爾尼諾是什么,歷史上是怎么被發現的?
早在19世紀末,人們發現每年一次的在圣誕節前后沿秘魯和厄瓜多爾沿岸海表面溫度上升,秘魯的地理學家發現在有些年份暖海溫的強度較大而且會出現某些氣候異常,并稱之為厄爾尼諾現象(西班牙語中“圣嬰”的意思)。直到20世紀50/60年代科學家才逐漸發現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僅是沿岸現象而是波及到整個熱帶太平洋海域,每隔2-7年,赤道中東太平洋會出現異常增暖現象,與異常增暖現象對應,赤道中東太平洋常常有異常變冷的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如圖1所示,在平均狀態下,赤道西太平洋為暖池區,赤道東太平洋為冷舌區,對流異常中心位于海水較暖的赤道西太平洋區域上空。厄爾尼諾發生時,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增暖,對流異常中心隨著暖海溫東移;而拉尼娜發生時,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冷,對流異常中心則西移。
圖1 赤道太平洋海溫在平均態、厄爾尼諾及拉尼娜時的空間分布型態
厄爾尼諾發生時會造成哪些氣候異常?
首先,我國會出現暖冬。冬季,我國大部盛行來自高緯度的西北氣流,常伴隨有寒潮和冷空氣天氣,氣候寒冷而干燥。而厄爾尼諾發生年的冬季,冷空氣活動往往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氣團勢力相對較強,因而中國容易出現暖冬。據統計,近50年80%的厄爾尼諾年中國出現了暖冬,20世紀90年代厄爾尼諾頻繁發生,中國連續出現暖冬。
其次,我國北方干旱南方洪澇。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東部的雨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向北推移的特點,這其中副熱帶高壓對我國氣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比常年偏強或者偏弱,都會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異常。厄爾尼諾年的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副高位置偏南,從而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至發生洪澇,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并形成干旱。歷史上,近50年來的大多數厄爾尼諾年中國夏季主要雨帶都出現在淮河以南地區。強厄爾尼諾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帶出現在長江以南地區,而北方出現了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為50年來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黃河下游發生了累計220多天的斷流事件,而長江流域則發生了本世紀以來僅次于1954年來的特大洪水。
另外,熱帶風暴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區域是全球熱帶水域上生成熱帶氣旋最多、發展最強的地區,我國也是受熱帶氣旋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熱帶風暴伴隨著狂風暴雨常常給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但是在我國南方伏旱季節,它又是南方降水的重要來源。在厄爾尼諾年赤道東太平洋變暖時,熱帶西北太平洋則變冷,不利于熱帶風暴和臺風的生成,登陸我國的數量也會比常年偏少。從近50多年的統計情況來看,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9個熱帶氣旋發展成熱帶風暴或者臺風,其中平均有7個左右在我國沿海登陸。而在大多數厄爾尼諾年,熱帶風暴和臺風有20-26個,登陸數僅為3-5個,比多年平均明顯偏少。
現在,全球時隔17年再次迎來“超級圣嬰”,截至2015年12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23攝氏度,已達到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據阿根廷新大陸周刊報道,氣象數據顯示,50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已登陸阿根廷,這可能是史上四次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之一。
由于厄爾尼諾導致的氣候異常,非洲東部和南部有1100萬兒童可能遭受饑餓、疾病和缺水的折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也估計在中美洲有230萬人需要食品援助,由于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造成影響。另一個來自聯合國的報告表示,今年非洲北部出現罕見的普遍降雨,非洲之角和也門的周圍地區可能引發蝗蟲數量激增,潮濕的條件非常適合此類昆蟲的繁殖。厄爾尼諾導致的氣候模式也加劇了印尼的干旱,阻礙了當局努力對抗全國大約1200起火災的努力。
今年的厄爾尼諾會不會成為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劉秦玉等,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