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菲力環保副總經理邵焜琨曾用詩形容回國后經營家族環保企業的感受:剛一回來感覺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后來就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現在,他會用自己寫的“策馬揚鞭逐夢首,指引江山未可知”表達自己的心境。從對之前低水平競爭價格戰的無奈到如今對環保產業前景充滿信心,作為宜興環保產業中典型的“環二代”,他和很多同行的心境都在逐漸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源于環保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大背景、當地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小環境。從最初4平方公里占地,拓展到如今的“一園三區”212平方公里,從自發式的草根經濟到年產值500億元、擁有1500多家制造企業和3000多家配套企業,從缺乏技術含量、“近親繁殖”到開門引入資本技術要素、國內外創新力量,宜興環保產業在逐步成長為當地支柱產業的同時,也開始顯現其創新創業新高地的特色。多措并舉提升技術競爭力2012 年,對整個環保市場惡性競爭愈演愈烈頗感無奈的凌泰集團掌門人凌清成,有機會受邀考察了加拿大電催化一體化設備。在為先進技術折服的同時,他也意識到:面對日趨殘酷的市場競爭,只有與其他企業形成鮮明的差異化,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好機會。凌泰加速開展一系列技術引進的工作。2012年至2015年,相繼引進了曝氣器和格柵兩大主營產品的延續技術——加拿大電催化技術和韓國精密過濾技術。宜興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推動,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開始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調研發現,近幾年,宜興涌現出一批以凌泰、艾特克、藍星、新紀元、博大等為代表的優秀環保企業,他們分別通過技術引進、技術人才儲備、自主研發、技術合作等途徑開展環保技術的突破與創新,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為了考察到合適的環保技術,2011年年底,我在德國薩克森州待了兩個禮拜時間,平均每天跑兩家企業。”邵焜琨回國后在家族企業里的第一個職位是進出口部門經理。通過不懈努力他很快促成了一個國際化技術轉移項目:宜興環科園和德國薩克森州政府在宜興菲力大廈內成立了中德環保技術轉移中心,作為技術轉移研發孵化平臺和企業學術交流信息溝通平臺。除了企業基于自身市場定位的技術創新,園區層面則是網羅國內知名科研機構、高校,利用宜興的企業資源及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讓產學研的對接真正落到實處。在水處理、固廢處理和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推出了一批先進技術,帶動相關企業在環保技術細分領域達到國內優良水平。探索技術研發、環境治理新模式兩年前,6位國內知名專家聯合提出了建設面向未來的“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有業界評價此為環保產業的“特斯拉”項目。如今,第一座看得見、摸得著的污水處理概念廠已在宜興選址。記者了解到,以這座污水處理廠為基礎,將形成先進技術示范中心、開放的研發中心,并在世界范圍內首創性地探索打造城鄉生態綜合體。“通過示范先進技術,釋放前瞻性技術,帶動我國污水處理技術升級和觀念轉變,構建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推廣應用的新模式。”項目負責人李彩斌說,項目同期建設的生產型研發中心將是亮點。他說,根據以往水處理技術研發經驗,生產型研發是成果產出效率最高的途徑之一,可以帶動整體創新鏈條向產業和市場方向發展。在這一體系中,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可以在不同環節分別支持和投入,同時摸索建立科學的環保技術成果驗證體系和評價方法。除了技術及創新機制的探索,在園區層面,也早就開始了對集群發展模式轉舵調整的準備。“年產值已達500億元的宜興環科園,如果還長期處于產業鏈下游,滿足于同質化競爭,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累積的優勢。”宜興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認為。他們籌備策劃已久的“環境醫院”治理模式已在國內初步擁有哈爾濱、南寧、成都等8個合作城市。“本質上環境醫院是個超級環境綜合服務商。”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模式的本質是從環保制造企業中分離出科技研發、工業設計、物流配送、售后服務、信息咨詢等生產性環保服務業,使其走向獨立化、社會化和產業化。圍繞環境醫院的建設,宜興環科園正在廣泛集合兩方面資源:一是由新組建的宜興環保產業集團,集成區內外優質環保企業建成“企業池”;另一個是搭建資本平臺,為戰略實施配備資金池。目前,已完成銀行授信200億元,環保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達120億元。創業海內外,把握環保產業新機遇邵焜琨目前的身份是江蘇中宜環科水體修復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菲力環保之外另起爐灶,重點開展對日本最佳水源地修復技術——WEP水環境修復系統的試點工作,正式開始創業之路。這是他加入江蘇省環保產業研究院后主持的第一個孵化項目。“宜興不但補充著新鮮的外來血液,也點燃了環保產業第二代的希望。”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表示,宜興年輕的環保創業者不但繼承了父輩的事業,也用自己全新的意識投入到宜興環保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之中。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氛圍下,宜興環保正在嘗試主動向外提供創業平臺,同時也是為自身的發展吸收更多的創新“基因”。去年10月28日,2015黑馬大賽環保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宜興落幕。經過20多支隊伍激烈角逐,浙江維樸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和HI-SOT梯度復合臭氧催化氧化技術團隊分別摘得企業、團隊組的冠軍。談及創業大賽,江蘇(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高嵩對行業內蓄積的創新創業活力印象深刻又倍感鼓舞:環保產業需求的不斷擴展以及產業鏈的不斷細化和精致,能夠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會。他同時遺憾“下手晚了”,“獲獎的項目現場就被投資人盯上了。下一屆,我們一定會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國內的機會誘人,海外市場也逐步顯現吸引力,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廣闊。對此,朱旭峰表示,這些地區加快轉型、推動綠色發展的呼聲不斷高漲,為環保產業融入“一帶一路”、加快“走出去”,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江華集團總經理王天佐去年和園區企業一起參加了海外“淘金團”。據他介紹,那次訪問印尼和泰國是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與環科園牽頭組織,提供了很多當地市場的信息。“增強了挺進東盟市場的信心。此前我們在海外已設有辦事處,今后將設立子公司,不僅要賣產品和服務,還要展示品牌。”據介紹,目前園區有七十多家企業和“一帶一路”上相關國家開展合作。如凌志環保承接孟加拉皮革污水處理廠;江華集團承接泰國企業電子光能廢水整套治理工程;江蘇碧諾與加拿大合作伙伴共同研發“養分恢復系統”,承接了美國印第安納州Fair Oaks農場、300萬美金的污泥處置及回收利用項目,目前項目運轉良好。園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孟加拉制革園區污水處理工程的規模為2.5萬噸/日,合同總額6400多萬美元,是宜興市迄今承接的最大規模的海外單體環保工程總承包項目,也是江蘇省環保工程總承包出口金額最大的項目。承接海外項目,既擴大了宜興環保產業的市場空間,同時也展示了宜興環保產業通過集群創新發展形成的技術競爭力。